暑假 对爸妈们最大的考验 是血压的考验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 血压拉满现场
尤其是娃在各种“钻空子”时 总是有一种想发火又不能发的无力感
娃总是喜欢“钻空子”的习惯 到底怎么才能纠正过来? 本期成成妈带着问题 求助到石室联中蜀华分校的两位老师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暑假期间 相信大家也和我们一样 在家的时间少不了和娃的各种“斗智斗勇” 比如以下
暑假在做预习作业时,作业要求: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娃小脑瓜里的算盘噼里啪啦响: 要么,开启无声版糊弄学模式……“反正妈不在房间,谁知道我出声没!”
要么,就算张嘴,也是“量子波动速读2.0”——“春天的(哗啦翻页)...小燕子(嘟囔)...南方(砰!合书)!搞定!” 这种也就是孩子在“耍赖”的时候,常说的那句“当时你不在,不算数!” 诸如此类的,还有包括“你只说不能……,没说不能……!”“不能吃客厅的零食”,就拿到卧室去吃;说“不能在沙发上跳”,就站在沙发上蹦……
利用家长不一致或监督漏洞。
最典型的就是:谁的观点对我好我就听谁的,这种情况尤其以三代养育的家庭最为明显。
当一方家长(或祖辈)拒绝其要求时,转向另一方(或祖辈)寻求许可或庇护。例如,妈妈说不可以,孩子却说:“爸爸说可以!”
“规则不统一”:父母和祖辈之间对同一规则的态度或执行力度不同,在不同家长面前表现不同。
或者声称不记得规则或任务要求,以“选择性遗忘”逃避责任……
如果遇到上述情况 这时我们先深呼吸一下 平复一下心情 别急着骂
这是儿童发展(尤其是学龄期和青春期)的核心任务之一。试探规则的边界是他们理解世界、学习社会规则和争取独立自主权的方式。
趋利避害是本能,何况是还未长大成熟的孩子。孩子天然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比如假期玩游戏、吃零食等)和逃避不愉快(比如做暑假作业、做家务等)。“钻空子”是他们实现这一目的的策略。
随着孩子逻辑思维、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发展,他们更有能力发现规则漏洞、进行谈判和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解释。 孩子需要确认规则是否真的重要、父母是否言出必行、不同家长是否立场一致。不一致或软弱的态度会鼓励他们继续试探。
所以,如果规则本身模糊不清、不合理或过于严苛、缺乏沟通和参与、缺乏积极强化,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有“钻空子”的空间。
这其实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只是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目标感明确!死死盯住“完成三遍”的预习任务的结果,还一门心思“省时高效”(虽然路子歪了)
环境侦查力MAX!精准拿捏“家长注意力盲区”,妥妥的“情境管理大师”。(要是用对地方,就是绝对优势。) 没有统一的原则性,没有自己的标准和底线,做事情容易“墙头草两边倒”。 “小聪明”在长期的人生成长过程中,难以积累好的东西。导致孩子自我要求“滑坡式下跌”。“反正没人发现”“差不多就行”“不会也没事”……最后容易摆烂。 再以案例中的预习写作业为例,嘴瓢成自然,语感也碎成渣!漏字跳行读顺了,看题也容易跳行。生字变“最熟悉的陌生人”!容易写出错别字,学习也自然而然下滑。
【亮红灯 + 装菜鸟】 错误示范:“你读的啥玩意儿!重读到像样为止!”
这样的结果只会是战火直接升级。 正确操作:先肯定+装傻充愣:“哇,今天预习速度起飞啊!不过妈妈刚才好像听到‘小燕子从方飞来’?是课文出新版本了?”
即使结果不完美,也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当孩子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时,及时给予具体、真诚的表扬。 【划边界+抽查术】 所有的家庭成员参与一起制定清晰、具体、合理的规则,且确保要求是孩子力所能及的。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还需要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增加他们的理解度和认同感。
给的规则要明确,比如:把“早点睡”换成“晚上9点必须上床,9点半关灯”;把“整理房间”换成“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篮,书放回书架,玩具收到箱子里”…… 对于约定完成的任务:对于约定了什么时间内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作业、家务),实行定期检查而非突击检查,约定好检查的时间点。
对于过程性的任务:有时家长只需安静地在附近(如在孩子做作业的房间看书),就能起到监督作用,减少其“钻空子”的念头。
面对“钻空子”习惯已经养成难以纠正,也可以用“闪电抽查术”:碎片时间随机查,娃知道“随时可能被盯”,不敢全程划水。比如,去刷牙时:“来,站卫生间门口读半段,妈边刷牙边听个响!” 规则制定后必须保持一致性,在家里的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如平时和周末可稍有不同,但核心不变)都应尽量保持一致。
父母之间(以及与祖辈)对核心规则要达成共识,至少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态度。私下沟通解决分歧。 【会倾听+给选择】 有了规则之后,孩子试图“钻空子”时:
首先,平静、坚定地重申规则和后果。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其次,倾听、共情但不妥协:理解他想“钻空子”的原因(“我知道你这样做的原因是……”),但仍然坚持原则(“……但是规则就是规则,现在请……”)。
最后,提供有限选择:在规则框架内给予孩子选择权,增加自主感(“你是想现在立刻停止,还是今天多玩儿10分钟明天少玩儿10分钟?”)。 【转视角+造惊喜】 把错误变成研究任务。比如:“你刚才把‘踮(diǎn)脚尖’读成‘掂(diān)’啦!这俩字长得也太像了吧!你再总结几个容易认错的‘双胞胎字’呗?”
给练习加层“意义滤镜”:“等你读得超顺时,我们拍个‘课文小剧场’!你当导演+主演,妈当头号粉丝鼓掌!” 也可以给课文配一个哪吒BGM、用方言读……解锁各种花式朗读法。
当兴趣来了,“糊弄”和“钻空子”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
娃钻的是“空子” 我们要搭的是“梯子”
别跟“糊弄学”硬刚 把敷衍的“无效任务” 变成“闯关游戏+趣味实验+成果秀场” 那个爱偷懒的“小机灵” 也会分分钟变身闪闪发光的 “自律小标兵+创意大师”
2025年秋季开学家长第一课即将来啦!
各位家长朋友,如果您在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学业指导中有什么困惑,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将筛选出大家关注度高的问题,在秋季家长开学第一课中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解读。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成都教育发布 《孩子老是“钻空子”怎么破?》[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