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之城   关注彭州   科学破解连作障碍,彭州川芎增产增收
返回列表
查看: 1681|回复: 0

科学破解连作障碍,彭州川芎增产增收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回帖

52

积分

从八品:翰林典籍

积分
52
发表于 2022-6-20 15: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彭州
这是一座与“医”“药”渊源极深的城市
而绵延1400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
更是赋予其“千年药乡”之美誉
640.png
“中国川芎产业第一镇”是敖平镇引以为傲的招牌,在这里,川芎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作为川芎原产地与核心产区,彭州川芎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占全国六成以上,年产值达3亿元。

5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川芎优质绿色种植技术试验田里,大片川芎秧叶无声提示着人们尽快收获,多名工人在地里相互配合,一名工人启动割灌机倒苗杀秧,先把地面上的川芎苗叶割倒,其余几名工人再用钉耙将川芎入药的根茎部分,从土地里翻到地面。
640.png
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晾晒,然后去泥渣须根、称重,5月下旬,试验田测产结果出炉:试验田这一季川芎亩产达到293.0公斤,远高于当地其他田块亩产216.09公斤。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跟着彭妹妹去看看吧。

多年连作土传病害成“拦路虎”
640.jpg
2020年,是敖平镇川芎种植户们不堪回首的一年。“从前一年8月川芎下种开始就一直多雨,贯穿了一整个种植季,根腐病在凤泉村及周边村子大爆发,当年的川芎产量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干产价格也只有8元一斤。”敖平镇川芎种植户涂天冲回忆起来,直摇头叹气。

在敖平镇凤泉村党支部书记、通益农作物种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贤勇看来,连绵的雨水,只是这场病害爆发的“引线”,深埋的“炸弹”其实是长期连年种植以及化肥使用量大等现实因素导致的土壤酸化、土传病害累积,直接后果就是川芎品种退化、增产潜力受阻,种植户很受伤。


最佳拍档水旱轮作水稻—川芎
640.jpg
为了扫除当地川芎产业发展“隐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成员、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曾华兰团队带来了以水旱轮作为基础、苓种处理为关键、酸化土壤修复为保障的川芎优质绿色种植技术。近日,川芎优质绿色种植技术试验田测产结果显示增产20.17-35.59%。

“这是川芎-水稻水旱轮作试验田。上一季水稻的种植使农田生物群落发生变化,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和川芎生长环境,当季川芎增产效果显著。”曾华兰望着满目川芎秧叶揭晓了增产秘诀。除此之外,免耕稻草覆盖能起到以草增肥、保湿、调温、降渍、除草、抗病虫等多重作用,有效减少农药、化肥和劳动力成本,成功实现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

据测算,与大豆、辣椒、棒菜等蔬菜“老搭档”相比,川芎与“新朋友”水稻轮作,不但能提高川芎的茎蘖数和块根重量,还能提高川芎块根内的阿魏酸、浸出物、藁本内酯等药效成分含量。


打“组合拳”苓种处理与土壤修复
川芎等道地药材种苗被称为苓种、苓子,在川芎下种前,苓种处理也很关键。900米至1500米的山区培育山苓子,在冷库4~6℃下低温储藏20~30天后,苓子上的虫卵被杀死,能减少虫害发生。在苓子栽种前,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农药浸种15~20分钟后再播种或移栽,以减少病害发生。

专家团队调查发现,彭州川芎种植普遍存在化肥施用量大,土壤pH值介于5.12~5.47,土壤酸化严重,导致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调、病虫害发生严重,川芎产量难以突破。对此,专家团队在明确川芎根际微生物种群构成的基础上,研究出在川芎栽种前,结合整地,施入生物有机肥、钙镁磷肥等土壤调理剂,达到有效调节土壤pH值,提高川芎出苗成活率,能促进川芎生长,提高川芎植株干重20%以上,产量提高15%以上。
640.jpg
近三年川芎优质绿色种植技术在彭州市敖平镇、葛仙山镇、隆丰街道等地开展集成示范,示范面积达7.5万亩。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示范区川芎亩产可达270公斤以上,比农户常规处理增产15%以上,川芎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在0.40%以上,远高于药典标准要求的0.12%以上,每亩增收节支1500元以上。



在彭州这片流淌着健康基因的沃土上
中医药之力实现全新崛起
一座”绿色医养之城“的城市梦想
正扬帆起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2 | 帖子: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