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事儿有地方说理,闹矛盾有人帮忙化解”,这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期待。近年来,我市聚焦基层治理痛点,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将服务触角从市级延伸至镇(街道)、村(社区),真正实现群众诉求有处说、急难愁盼有人管,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天彭街道朝阳中路社区作为常住居民超5万的人口密集型社区,坚持“五化一体、为民同行”的服务宗旨,打造了一座社区综治中心,为居民提供24小时矛盾纠纷调解服务。这里不仅是矛盾调解的“终点站”,更是民生服务的“暖心站”,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样本。
走进朝阳中路社区综治中心,整洁的大厅让人眼前一亮。没有冰冷的柜台阻隔,取而代之的是按需设置的开放式调解区域——圆桌议事区适合邻里间促膝长谈,三方见证区能保障纠纷调解的公平公正……每一处空间都透着“接地气、解民忧”的贴心。
墙上,清晰的标准化调解流程示意图一目了然,从诉求登记、调查核实到调解协商、结果反馈,每一步都有章可循;角落的绿植旁、走廊的宣传画里,“和为贵”“邻里亲”的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潜移默化中引导居民换位思考、消除隔阂。“来这里不是为了争输赢,是为了把事说开、把心结解开。”一位前来咨询的居民说,这样的环境让人一进门就少了几分火气,多了几分平和。
“楼下总说我家噪音大,可我明明铺了隔音垫!”居民杜女士曾因孩子跳绳的噪音问题,与邻里频起口角。让她没想到的是,社区网格员在日常排查中发现了这场纠纷,第一时间联系“孺子牛调解队”上门调解。调解队员带着两家人实地感受噪音情况,最终促成杜女士让孩子到室外活动,一场邻里矛盾就此化解。
这并非个例。针对人口密集社区邻里纠纷、民生诉求多的特点,朝阳中路社区综治中心不仅敞开大门接纳居民上门求助,更通过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多个网格,网格员每天穿梭在楼栋之间,像“移动探头”一样排查矛盾、收集诉求。无论是家长里短的口角之争,还是轻微的肢体摩擦,都能被及时发现、快速介入。
基层矛盾千头万绪,单靠社区工作人员远远不够。朝阳中路社区积极发动群众力量,邀请热心肠、有威望、懂政策的居民组建了23支纠纷调解志愿队伍,“孺子牛调解队”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社区还打造了“听张妈说”等特色调解室,用拉家常、讲道理的方式,让矛盾在轻松的氛围中化解。
“我们社区的纠纷大多是小事,但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化。”“孺子牛调解队”队员杨昌明介绍,调解队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干部、老教师,也有个体户、老住户,大家熟悉社区情况、了解居民脾性,做起调解工作来更有说服力。“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消除误会、和睦相处,宗旨是马上行动、绝不拖延。”
这些志愿队伍和调解室的核心职责,不仅限于矛盾调解,还涵盖了心理疏导、治安巡防、便民服务等多个领域。居民有心理“疙瘩”,志愿者上门开导;小区有安全隐患,巡防队员及时排查;老人行动不便,有人帮忙代办事务……通过“社区指导、群众互助”的模式,社区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搭建起了信任的桥梁,让治理更有温度、服务更有精度。
截至目前,朝阳中路社区综治中心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231起,解决民生诉求76项,矛盾化解成功率高达96.95%,累计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这些矛盾涵盖农民工欠薪、房屋买卖纠纷、家庭医药费争议、邻里噪音纠纷等多个类型,大到几十万元的经济纠纷,小到鸡毛蒜皮的邻里摩擦,都能在社区得到妥善解决,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依法解决、矛盾不上交”。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综治中心作用,及时响应群众诉求、妥善化解邻里矛盾,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更有温度。”朝阳中路社区党委书记梁洪玉表示,社区将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充实治理力量,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依法解决。这座藏在居民身边的“解忧驿站”,正用实打实的行动,守护着5万居民的平安与和睦。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彭州发布 《5万居民的“解忧驿站”!彭州这个社区,把火药味变成烟火气》[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