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向新,成都向北!彭州,这座位于成都最北的县域新城,牢牢把握住成都的活力DNA,把“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玩成美学天花板!
从宝山、中坝森林、白鹿的山地乐趣,到海窝子、丹景山、湔江堰的千年诗意,再到龙兴集、博物馆的市集气息,近年来,彭州正用一座县域新城的拼劲与巧思,深刻把握城市文旅发展趋势,力求打造澎湃有为的文旅融合新范本。
今日,“成都彭州首批十大精品文旅融合案例”名单正式揭晓。此次名单以跨界融合思维,聚焦成都彭州文化、旅游、体育、农商、消费等城市发展热点领域,展现彭州作为“成都最北”的蓬勃气质和发展动能。
在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地带,越野脚步,正叩响千年的古道。熊猫蜀道山超级越野赛,以“穿行蜀道”的澎湃之势,拉开“赛事+文旅+城市”的跨界方程式,赛道覆盖彭州“百里画廊”多个镇,从海拔1800米的山地一直延伸到海拔500米的平原,浓缩“百里画廊”最精华的景观,将比赛理念与彭州立体山水完美融合,也解锁了赛事带动区域发展的创新路径。
用音乐对话世界,让世界了解彭州。白鹿·中法古典音乐艺术季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然成为成都音乐产业发展和国际音乐之都建设的一张靓丽的音乐文化名片。音乐季坚持以古典音乐为特色,推出一系列高品质精彩音乐艺术活动,以深厚的文化穿透力,开启彭州音乐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彭州有戏”,作为西南地区规模空前、国际剧目云集的城市戏剧盛会,让彭州的厚重历史文脉与现代戏剧艺术碰撞出璀璨火花,涵养出“跟着戏剧去旅行”的青年生活新风尚。
彭州已连续41年举办牡丹花会,今年的花会期间,顺应“跟着影视去旅行”潮流,以热播剧《国色芳华》为灵感,举办牡丹国风嘉年华活动。复刻青砖黛瓦,搭建唐宋国风街区,拓展汉服租赁、妆造体验……以“牡丹+”模式重构文旅叙事,让游客从“赏花”到“入画”。一朵牡丹花“点燃”城市消费新热潮。近年来,彭州深度挖掘牡丹文化内涵,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锁“花样经济”密码。
第九届彭州市 “天府药市·彭州有戏” 活动中,彭州104项非遗资源集体亮相,与中医药文化跨界融合,吸引游客81万人次,假日经济活力迸发。通过非遗展演、文化体验、市集互动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展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窝子“游百病”民俗活动,这场延续至今的传统庆典,已在彭州连续举办过十届活动。以祈福健康、驱除百病为主题,吸引无数游客与本地居民共同参与。人们沿着湔江河岸漫步,感受“走百步、祛百病”的传统养生智慧。活动期间,古镇还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川剧变脸学唱、陶艺拉坯塑形、古法制香疗愈等传统技艺展示,多方面提升游客体验。
“西瓜潮玩·FUN飞一夏”这场融合非遗文化、特色农业与集体经济发展的夏日盛宴,在彭州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夏日狂欢热潮。连续举办十一届的敖平西瓜文化旅游季活动,是推动农旅融合、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通过将西瓜产业与文化旅游、非遗体验相结合,不仅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农民增收,还带动乡村多元业态的发展。
2006年,关口棒棒会被列入第一批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关口棒棒会对彭州经济、旅游和人们的生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是民间日用百货、花草大融合,也成为农耕文化生动有趣的展示,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去处。
彭州拥有“天下金银第一窖”——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规模金银器窖藏,受到文物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彭州市博物馆联合推出的《我在县城找国宝》系列短视频“瓜形金盏”一集中,青年媒体人依据历史画册,再现了宋代人宴饮场景,活化“宋朝雅致生活”,该短视频被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点赞,荣获“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精品项目”。
彭州创新川剧传承模式,精心培育出一批5至12岁的“川剧萌娃”。这些小演员经过专业训练,已能精彩演绎众多经典川剧片段。这一模式不仅让游客多维度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更使川剧焕发新生,从“老古董”蜕变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尤为亮眼的是,其中部分小演员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表现,已成功摘得代表中国少儿戏曲最高荣誉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
十大文旅融合案例 是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更是通向未来的璀璨路标
这份有温度、有深情、有质感的案例名单,代表这座城市拼搏奋进、创新创造的决心。
成都彭州,将继续以山水为纸、以文化为墨、以创新为笔,书写更多“彭派”文旅的精彩故事,我们诚邀四海宾朋到“成都最北”,亲身体验“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的独特魅力!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文旅彭州 《成都彭州首批十大精品文旅融合案例发布!一起来看》[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