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之城   关注彭州   穿越800年去“赏金”,再现宋人的雅致生活!
返回列表
查看: 2579|回复: 0

穿越800年去“赏金”,再现宋人的雅致生活!

[复制链接]

1110

主题

0

回帖

3709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709
发表于 2023-5-20 17: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国之瑰宝

光耀四方

见证华夏文明的历史与辉煌

历史青睐彭州

为金彭大地留下了无数宝藏

《品鉴彭州》推出“天府金彭•博物志”

今天与你一同走进彭州出土的

金器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窖藏坑,出土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宋代金银器窖藏,可辨认形状的共343件,其中金器27件银器316件。它们保存完好,形制精美,代表了宋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有15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因此这个窖藏坑被誉为“天下金银第一窖”。


为何这么多金银器会深埋于地下?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南宋时期元军入侵四川,百姓纷纷将家中值钱的家当掩埋起来,这是宋代窖藏出现的主要原因。


其中,彭州窖藏金器里有各种造型的碗、盏、杯,以及女子所使用的各种首饰,各类器物制作精美,让人看到宋代四川的富庶,也还原宋代成都人的雅致生活,出土的这些窖藏金银器如今大部分都珍藏在彭州市博物馆。



菊花金碗


南宋(公元1127—1279)

高4.6厘米,口径10.4厘米

底径4厘米,重124克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圆唇微外侈,口呈多曲形(高圈足碗碗口为三十二曲,矮圆足碗碗口为三十六曲);弧腹,呈凸起的菊花瓣形状;圈足(圈足一高一矮,高圈足呈菊花形状)。碗心饰一圆形花蕊,花蕊四周花瓣刻划叶脉纹;近口沿处饰一周凹弦纹。一碗足外壁錾铭“绍熙改元舜字号”七字。“绍熙”为南宋光宗赵惇的年号,绍熙元年为1190年,是这件金碗的制造时间,“舜字号”可能是制造商家的名款。另一碗外底錾铭“先父”两字,可能指的是器物的拥有者。


菊花碗是宋代金银器中最常见的器形之一,但不见于其他质地的宋代器物。这件菊花金碗整器成形都采用了锤揲工艺,碗足与碗身分别制作,再焊接成一体。它是一件精美的仿生器,以器底作花蕊,以器壁作花瓣,将器物的纹饰与器形有机结合起来,使碗体似一朵盛开的菊花。





五曲金盏


南宋(公元1127—1279)

高4.4厘米,口径8.1厘米

底径3.4厘米,重45克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该盏的主要用途为盛酒。其唇微外翻,口呈五曲葵形;弧腹,呈五瓣花形,以水波纹状粗线分割成五部分;腹下为喇叭形高圈足。盏心凸饰一朵五瓣花,每一花瓣上装饰一片细叶,叶边饰小圆圈纹,花叶相依,浑然一体。


这件金盏的水波纹状分瓣线体现出明显的萨珊波斯风格,而碗心锤揲出的五瓣花则是中国式的构图。以水波纹与碗心花朵相结合的构图是中国器物制作的一个悠久传统,这种基本构图持续出现了近七百年,而这七百年也正是西来文明大规模地传入、生根并逐渐被中国文化吸收、消化的历史时期。





瓜形金盏


南宋(公元1127—1279)

高3.6厘米,重101克

高3.5厘米,重100克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自古以来,金器都是作为一种贵重而奢华的装饰材料,被工艺家应用着。这两件模仿植物造型的瓜形金盏非常华美,通常把高于盘,矮于碗的称为盏,盏在古代也用于酒器。


两盏形制相似。方唇,直口,斜腹,圆底。整体呈长条五棱瓜形。瓜柄扭成一圈;瓜蒂处饰五片叶子,每片饰细密叶脉纹;瓜棱内用小鱼子纹饰成卷草纹,近瓜脐处饰双卷叶折枝花纹,内以小碎点纹衬地;瓜脐外鼓,上饰小碎点纹。瓜脐边錾铭“齐”字,可能指器物的拥有者。


瓜形器是金银器的常见造型,如瓜棱瓶、瓜棱壶等,但瓜形盏还是首次发现。这类器物造型匠心独运,自然清新,同时体现出了时代风尚与审美趣味。有研究者推测,瓜形盏可能不具有实用性,而只是一种纯装饰性器皿。





圈足金杯


南宋(公元1127—1279)

高5.8厘米,口径7.8厘米

底径3.4厘米,重90克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这种形制的金杯是唐代高足杯的变异形式。尖唇,侈口,直壁,弧腹,腹下为喇叭形高圈足。素面,圈足外壁錾铭“吉”字。高足杯属于饮酒用具,是一种典型的外来器物,唐以后在中国广泛流行。此杯上部的深腹、圜底与唐代高足杯形似,下部的高圈足则与唐高足杯较为常见的喇叭形细高足区别较大;唐高足杯的足部有手执的功用,此杯的圈足则无此作用。


高足杯带有中国化的粗壮圈足大约开始于晚唐时期,它们都可视作唐宋之际东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值得关注的是,除这件器物外,在宋代金银器以及其他质地的器物中,基本找不到这种器形。这可能反映出宋代普遍的审美风尚的变化,在吸收外来文明的过程中,外来文明的因素逐渐淡化乃至被遗忘。





圜底金杯


南宋(公元1127—1279)

高4.3厘米,口径8.2厘米

重108克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六瓣葵口,方唇,平沿;腹部呈六棱形,分棱线从口部向下渐无,形成圜底。素面,器壁较厚。出土时内底有墨书七字(中心有两字,周边为五字),可能是器物拥有者的标识。


在已知的各时期金银器中基本看不到这种器形。宋以前,金银器中有一类高足杯,上部杯身为多曲圜底,下部接一高足。学者一般认为,多曲形长杯是萨珊波斯的器物或至少表现出鲜明的萨珊风格。这件葵口圜底金杯承袭了前代高足杯的形制,只是缺少器足,可视作东西文化交融的产物。此杯的圜底使其不易平衡放置,因而它可能并非盛装液体的容器,与作为酒器的高足杯功用不同。




金钗Ⅰ


南宋(公元1127—1279)

共14件,通长17.1-22.2厘米

重25—37克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钗头方平,钗身细圆;大多数钗尖呈圆柱形,只有一件略呈六棱柱形。5件为素面;9件钗头有纹饰,纹饰基本上是用双线饰正反连续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饰小圆圈纹,呈“品”字形排列。钗头和钗尖上压印有铭文,有“张家十分”、“张十二郎记”、“汪家造十分”、“何三郎记”、“寺街张家”、“瞿家十分”等内容,可能都是制造商家的标识。


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有时也被用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云:“钗子,盖古笄之遗像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以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根据这段记载,金钗大概出现在秦代,而其广泛流行,则可能要等到南北朝之后了。




金钗Ⅱ


南宋(公元1127—1279)

共4件,通长18.2—20.6厘米

重18—37克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圆头,细身,尖略粗。除一件为素面外,其余三件钗头均饰重叠圆环,圆环两两成组。金钗钗头和钗尖压铭有“王家十分”、“王家造十分”字样,应为制造商家的标识。宋代出土的首饰品不如前代丰富,多为钗、簪、梳、耳饰之类,其中又以钗为大宗,宋人崇尚古朴淡雅,首饰也较前朝简洁,反映了当时市民社会的流行趣味和服饰风尚。




金钗Ⅲ


南宋(公元1127—1279)

通长17厘米,重23克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圆头,细身,尖细小。钗头顶饰葵花形盖,由上向下饰牡丹、莲花、桃花等纹饰;钗头与钗身饰双凸弦纹,弦纹以下小碎点纹装饰成卷草纹。此钗采用锤揲工艺,两股分制而成,钗头用葵花形盖相连。




金簪


南宋(公元1127—1279)

通长19.2厘米,重24克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方头,顶部略呈弧形,向下渐收。簪头近边缘处饰一周联珠纹,内饰牡丹缠枝花纹,衬以碎点纹。簪身用碎点线饰两朵卷云纹,卷云纹间有压印铭文,但已不可辨识。簪又名笄,原是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成为妇女绾髻的专用首饰。簪的最简单形式为一端磨出尖头的短圆棒,复杂者则其另一端膨大且雕出花纹,还有一种簪中部变细。早期簪多为骨质或玉石质,后来才发展出金簪。




彭州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是一座充满了久远记忆和岁月积淀的城市

在彭州博物馆

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撩开神秘面纱

静静讲述着岁月深处的故事

那些古蜀文化与思想碰撞交融的故事

那些古老年代里的印记

正缓缓向你走来

……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品鉴彭州」,搜索「pinjianpengzhou」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2 | 帖子: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