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之城   彭州故事   湔江水系九河简述
返回列表
查看: 3440|回复: 0

湔江水系九河简述

[复制链接]

616

主题

86

回帖

590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04
发表于 2025-4-16 17: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
ef39f633906160f6d8353ce1cd82f1bd.gif


240e4c305eef935b2d66feb0b5241a7b.svg a52dd57d4a40ca98c2a840bf874d0c3e.svg

湔江是彭州的母亲河,发源于龙门山脉玉垒山支脉太子城峰下的红龙池和乾龙池,流域面积2057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1430平方公里。湔江出关口后分为九条河,作放射状分布于冲积扇上,在彭州境内形成了丰富的湔江水系,滋润了这片土地。九河流分别是:


清白江 明代前,清白江仅系湔江一水堰。《元史·河渠志》载:崇宁万工堰“堰之支流,自北而东,为三十六洞,过清白堰,东入于彭、汉之间”。清光绪《彭州志》载: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湔水决而南注,……始冒清白江之名”。从清代至民国,该河均为湔江分流最西一支灌、排兼用河道。新开河  明嘉靖十九年,“湔水决而南注”,冲决成河。清喜庆时,西河口分为清白、新开、新润3河。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新开河的河道自关口起,河宽3.5丈,全长18.2公里。新润河 古称干河子、筏子河、涵水、润水,清光绪《彭州志》载“芈(音米)摩流经县城西”,即指新润河。当时河口宽3.5丈,全长29.21公里。白土河 清光绪《彭州志》载“自濛阳河之蔡随堰分水,河口宽一丈九尺”,全长58.52公里,排灌兼用。建人民渠时河渠交叉处,建有平交工程。1966年冬,河口封闭后,还残留一条小沟,宽2.5米。
215c416e0d3e878b5b1db0772b7bbd93.png
濛阳河 古称濛水,又名弥濛水。清光绪年间,河口宽3.8丈(河口下2300米处又分白土河)。流经升平场南、九尺铺北之天元桥,至濛阳镇南二道桥,再下入广汉界,经只兴场南,在西城桥下合马牧河。1956年,整理河道后,该河仅承担排洪。现多数地段已开垦种植,不见河床形迹。小濛阳河 清嘉庆至光绪年间,上流河口新开。1953年冬,建人民渠二期工程时,此河废,改建为杨兴堰支渠。马牧河 清嘉庆《彭州志》载之马木河,曾为湔江主要排洪河道,“玉村河之水出彭门分七大支”,“其正派东流六十里,入汉州界,名马木河,又东经州南入清白江”。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七月,湔水泛涨,冲块马牧河,沿岸稻熟不收损失严重。光绪年间,河口宽4.8丈。每遇湔江大水后,马牧、小石、濛阳等河床几无界限。1952年,最宽河道断面达770米,最窄处122米。1953年冬,修建人民渠二期工程时,废老马牧河,并在新马牧河处,建平交工程。封闭前,该河承担湔江排泄洪水的9.62—16.66%。1957年9月23日、1959年8月18日、1964年7月21日三次洪水,都从小石河的“八百二”堤溃决。1966年从潘家埂溃决的洪水,又穿集贤公社杉柏村注入马牧河,致使河床逐年增宽,当年将该河口封闭。人民渠干渠左岸河道开垦还耕,右岸河道尚留20—30米河床,以排泄区间径流。从此,结束了害河历史。
20a49639b4dbe08d00d71f0827e143b5.jpeg
小石河 清嘉庆时,在东河分水,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改在鸭子河分水。其时,河道仅宽3丈余,东流经楠木场南,至罗家场北入什邡界,于马井场北,进入鸭子河。1900年,湔水决,从马牧河口至罗家碾,冲出一条新河。1923年大水后,湔江主河道逐渐转至小石河,历数十年不得治理。河道渐次扩宽至300余米,遂成为湔江主要排洪河道。1950年湔江洪峰流量估算为5000立方米/秒,绝大部分由小石河承担。两岸无工程抵御,洪害严重,1952年起,列为重点防洪河道,逐年治理,逐步提高抗洪能力。但1964年,洪峰流量3930立方米/秒时,冲毁了罗万场。1966年,其余河口皆闭,小石河遂成为湔江唯一排洪河道。鸭子河 清嘉庆时,为湔江七大河之一,道光十一年与小石河同口进水。历史上河道变迁不大,最后注入沱江。1964年冬,封闭鸭子河口,改由牛心山、七佛岩穿隧洞180米。引水入故道后,该河为“双生”水源,并成单独水系,承泄永定至红岩一带浅山丘岭区径流。
(本文作者:庄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0 | 帖子: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