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个逗你笑的人 于 2022-11-12 11:43 编辑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进一步推动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近日,彭州市住建局召开了“彭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政策宣讲会”,30家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市住建局对《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工作方案》进行了解读,重点对方案中如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一系列新内容进行宣传。对于企业关心的重点问题做了详细解释。市行政审批局就报建流程及报建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讲解。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杜绝违规审批,主动对接服务,优化审批流程,确保将制度落实到位。▼ 成都市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正式开启改革迈入5.0时代! 
 
 01 
 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批程序复杂、耗时太长的问题。
 《方案》提出,完善投资项目规划审查“分级管理”机制,明确重要地段和重大项目等需区(市)县规委会审查的项目范围,规范提升规委会议事章程,简化合并规委会审查流程,各区(市)县有项目报建时原则上每周至少召开1次会议;将设计方案规划审查纳入“时限管理”,并联审批部门按规则限时回复,探索推行“联合会商”制度,一次性解决项目问题,切实缩减规划审查时间,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02 
 针对部分大型开发企业提出的在审批、监管等方面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成果应用的建议。
 《方案》提出,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采用告知承诺制进一步简化办理手续,降低企业报建成本。依据信用等级、风险程度实行靶向抽查、差异化监管,降低守信企业成本,提升行政监管效率。 
 同时,《方案》提出,深入推进“分阶段申领施工许可证”,进一步细化房屋建筑工程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的政策措施,制定统一审批标准、审批流程和办事指南,明确办理各阶段施工许可所需规划手续、质量安全措施等要件,支持建设单位根据施工进展顺序分阶段申请办理施工许可。 
 03 
 针对企业反映的部分区(市)县仍然存在随意增设审批前置条件、存在隐形审批、体外循环审批等问题,以及问题反映渠道不畅通、不便捷,疑难复杂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处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的问题。 
 《方案》提出,升级审批系统分析监测预警功能,以土地出让协议签订时间为基点,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预售许可、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的审批手续办理情况、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时间履行开、竣工义务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监测预警,对监测到的审批缓慢、停工缓建、土地闲置等问题,及时提醒并督促整改。《方案》还提出,健全“办不成事”监督机制,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畅通企业和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的渠道,督导相关部门及区(市)县限期进行处理。《方案》提出,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对各区(市)县建设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协议之日到各关键节点的平均审批用时等按季度进行全市通报,倒逼相关部门主动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04 
 在优化审批的同时,需要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清除监管盲区死角。
 《方案》提出,健全属地负责、市级督查的质量安全分级监管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随机对区(市)县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进行实质性抽查,建立问题发现、督促整改和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制度,对区(市)县住建部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履职情况开展评估、考核和督导。分类规范农村用地建房全过程管理,强化农村经营性自建房建设管理,搭建“成都市农房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打通农村建房审批链、服务链和技术链,有效提升农房建设管理水平。同时丰富智慧监管应用场景,提高工程建设领域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 
 除了针对工程审批监管过程中各类问题提出的优化举措之外,《方案》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或创新探索任务。
 例如,《方案》提出,探索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全市新建大中型工程项目中推行数字化技术应用,施工图设计环节推行BIM技术应用。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新津区等试点区域,分类推进全过程正向BIM技术应用试点,探索施工图智能辅助审查、施工过程监管、竣工资料数字化交付实施路径,为城市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方案》还提出,支持各区(市)县积极创新改革。根据《方案》,各区(市)县要结合实际,开展原创性、差异化探索,围绕优化审批、强化监管和提升服务,通过数字赋能、优化内部协调服务机制等手段,聚焦全流程审批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以“小切口”深化改革,探索“差异化柔性监管”“金牌管家”“动土必管”“验备合一”“验登合一”等创新举措,找准穴位、破解难题,形成更多可在全国、全省、全市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