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2025年中药制剂大会暨学术年会在四川彭州经开区天府中药城盛大启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及来自全国的院校及学术组织有关专家、领军企业与科研机构齐聚一堂,围绕“数智赋能制剂创新,新质引领产业未来”共探行业新局,共绘中药制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彭州,不仅是这场盛会的“东道主”,更凭借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与硬核的产业实力,成为全场焦点。
作为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古蜀明珠”,彭州的中医药基因早已融入血脉。唐代种药用牡丹、明代成“川芎之乡”、清代诞生“中西医汇通派”、上世纪90年代建起四川首家现代中药制造厂……从药材种植到医学理论的千年沉淀,从中药现代化制造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百年奋斗,不仅形成了彭州中医药发展的两大特色,更是奠定了彭州“千年药乡、百年药城”的美誉!
千年积淀让“药香”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基因,如今,通过“天府中药市”这一核心IP,彭州更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做成潮流。
沉浸式体验,重现古市繁华。彭州在中心城区打造“百里一・龙兴集”,融合千年古刹龙兴寺文化、川西建筑风格与文商旅元素,让彭友们一秒“穿越”宋代,感受“药市并乐事”的热闹场景;全域布局“中药夜市”,设中药材销售区、非遗药枕制作区、四季药茶品尝区,逛购、手作、品茶间,烟火气与药香完美交融。
生活化渗透,让养生成为日常。彭州依托四川省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提供免费体质辨识、健康咨询,把“治未病”服务送到彭友们身边;推动医院研发的中药泡脚包、驱蚊香囊走进家庭,让“医院级养生”触手可及;鼓励“龙兴二十四方”等在彭企业研发药膳、药饮,让中药文化从药房走向餐桌;创新推出中药香囊、中药材文创,让年轻人把“彭派养生”文化“带”在身上。
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天府中药市”就狂揽114万游客,销售额达556万元,热度可见一斑。
场景化延伸,打造康养胜地。彭州依托桂花镇溪韵竹海、中医药文化展馆等加快构建“医养共养、静心养生”旅居目的地;利用丹景山镇牡丹文化打造禅意睡眠空间;在通济镇良好的生态和人文资源里构筑“彭派睡眠小镇”。更推出涵盖睡眠、家居、日化等6大门类近150余种中医药生活产品,可漫步森林,体验温泉疗养、竹海艾灸、田园采药,让“生态疗愈+中医传承”成为“彭派生活”的鲜明特色。
如果说“药香彭州”是文化名片,那“药产彭州”就是发展底气。依托四川省起步最早、综合实力最强、三次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天府中药城,彭州以“数智赋能、创新驱动”为方向,构建起全链条、现代化的产业体系,2024年彭州市中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种植标准高,原料有保障。彭州建立中药材溯源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道地中药材川芎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川芎ISO国际标准成为全省首个中医药ISO国际标准;本地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4万亩,还在全国20余个省份建了300余个“飞地药园”(总面积超100万亩),为科研、生产提供供应稳定、全程可溯的高品质原料。
制造能力强,量产有速度。彭州坚持“链主+产品”双向培育,集聚医药企业305家(其中国医药百强企业4家),培育年销售额过亿元中药单品10个(占全省40%),中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居全省第一),全产业链规模化制造能力让研发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可量产、达标准、能落地的制剂产品。
贸易网络广,出海有通道。彭州依托58万平米的成都国际医药港,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药贸易中心,本地曲克芦丁等20余个品种出口欧洲、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贸易额突破50亿元,为创新成果打通“走向全球”的路径。
创新转化畅,研发有支撑。彭州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功打造了天府中医药创新港,建成投运了国内首家现代中医药概念验证中心、院士领衔的四川省经典名方二次创新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等28个研发平台,推动103个在研品种开发转化,8个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端”;联合四川发展集团成立总规模10亿元的彭州全球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已投资3.3亿元支持17个新药研发项目。
今年9月天府中医药创新港迎来首批师生入驻,彭州专门开通“人才通勤”直通车,衔接成都市区资源,为专家学子和上班族们提供交通保障。
这场中药制剂大会,既是彭州中医药实力的“展示台”,更是产业升级的“加油站”。接下来,彭州将继续依托天府中医药创新港、中医医院、西部睡谷、疗愈圣地等载体和场景,以“药香”聚人气、“药产”强底气、未来“药用”拓新局,朝着“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标杆”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