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彭州市曲艺戏剧家协会挖掘整理的湔江鼓调成功入选。这一喜讯标志着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形式正式获得官方认定,其保护与传承工作迈入新阶段。湔江鼓调历史悠久,追根溯源可至古蜀国时期,是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与龙门山脉古羌族音乐交融的结晶。该曲艺曲种原本没有固定名称,多见于拉纤、农耕、打夯等劳动场景,后经民间手工艺人提炼加工,渐渐形了流派和调式,也成了一种民间艺人“讨生活”的手段。遗憾的是,随着时代变迁,许多珍贵曲牌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在彭州市委宣传部、彭州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在省曲协、成都市曲协的指导下,彭州市曲艺家协会从2012年起,就启动了“湔江鼓调”抢救性保护工作。多次邀请省内的知名专家,遍访彭州湔江河谷的相关镇、村(社区),搜集、记录老艺人口述唱词百余段,整理出十余个唱腔曲牌,并建立音像档案库。因为其以“脚盆鼓”为主要击打乐器,说唱民间故事、风俗俚语为主要表现形式;又因其主要流传于彭州市境内的湔江流域和山区一带,结合中国曲协、四川省曲协多位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考察、座谈讨论,最终定名为“湔江鼓调”。 按照湔江鼓调曲牌填词的《丹韵群芳谱》、《青绿湔江》等作品,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展演并屡获殊荣,赢得观众一致好评。此次成功申遗,既是对保护工作的肯定,更为后续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据彭州市曲戏协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曲艺戏剧家协会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抓好挖掘整理工作,通过“非遗进校园”、传承人培养、创新展演等形式,让“湔江鼓调”这一承载着彭州人民集体记忆的艺术形式重焕生机,为彭州文化和文艺事业增光添彩。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彭州文联 《喜讯‖湔江鼓调成功列入彭州市第七批非遗项目名录》[阅读原文]。 |